《赞佛偈》2-1(赞念佛信愿行)

2024-11-14 645阅读 0评论

mmexportbae136e5d866213bda7997e4ac0e59c6_1731275.webp

《赞念佛信愿行》

千年暗室一灯即明,一念弥陀诸佛共鸣。

六根返本莲池花开,天地化德云霞呈祥。

心似春风意如雨露,菩提心生万善同归。

静观心佛觉性一源,悟得净土无得无失。


南无阿弥陀佛。这个《赞念佛信、愿、行》主要是讲“信、愿、行”,赞叹念佛是信、愿、行。“赞”就是我们赞叹念佛,而念佛就是信、愿、行。


而不是先有信、愿、行,然后再念佛,念佛的本体当下就是信、愿、行,最重要的是我们一般人都是劝信、劝发愿、劝念佛,然后再念佛,这种劝的角度一般祖师们靠很多的文字般若智慧来劝我们念佛,劝我们相信,劝我们发愿,事实上,这种劝的信、愿、行并不真实,唯有念佛这一念才是真实的信、愿、行,为何这样说?

 

在经典上讲,四十八愿的第一十八愿“设我得佛,十方众生,至心信乐,欲生我国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。”

 

“至心信乐”里的“至信”就是念佛的这个心叫至信,除了念佛的这个信之外,别的信都叫相似信,或者劝信。

 

比例来讲:“如是我闻”是六成就里面的信成就。“如是”叫信。“如是我闻”就是信成就,而这个信是如是的体,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如,不生不灭的如,“是”就是真实,“我”就是阿难尊者,“闻”代表至信,心闻。心在闻道就像我们在太阳光底下,才能获得阳光信。就是我触到太阳光,太阳光照在我身上,才能够有闻性生起,如果没有太阳光,我们站在很远的地方,劝我们到太阳光底下来叫做劝信不是真信。就像我们在大殿里面我们跟大殿融为一体叫真信,这个信叫至信。

 

第一十八愿:“至心信乐,欲生我国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。” 里的“至心信乐”阿弥陀佛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,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,就是“设我得佛”就是阿弥陀佛,已经成佛了,在光明无量、寿命无量。十方世界所有的众生,十方国土,十方诸佛都安住在光明无量、寿命无量、大悲无量的体上生起的至心信乐。“至信”就是绝对的意思。太阳光照遍十方,我们站在太阳光底下,当下产生至心信乐,这个叫做至信。

 

生起两种愿心:比如:我们在太阳光底下,我们有一个小小的愿望,我想出家,我想建寺庙,我想求福报,我们想做什么都是靠太阳光的力量,我在太阳光底下可以发起我所有的愿力,但是都要接受太阳光力,比例来讲种庄稼,种稻子,种麦子,种菜有了太阳光之后可生产万物,包括人的生存,这些是人最基本的一些愿望。这些愿望都是自我愿望,这个我们妄心里显现出来的。

  

还有一种人不同,太阳光出来显出法界,他就悟到了空性,悟到了假相,无我如,幻象等,全假即真空,你现前所有的六道轮回,生死现前的这个身体,都是因为在太阳光底下,种种元素集合的这些假象,都是我们无始以来的无明分别执着事故,善根成熟直接生菩提心要成佛,借当下出离直接寻找真理,发菩提心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直接要见阿弥陀佛。我们在太阳光底下,生出两种愿力,一种是发菩提心的成佛愿,一种是满足现前我的愿。

 

“设我得佛,十方众生,至心信乐,欲生我国”,“至信”就是对佛陀升起信心叫至心信乐,这个叫做信。“欲生我国,乃至十念”,“欲生我国”为愿,“乃至十念”行。


“至心信乐,欲生我国,乃至十念”这三句话包含了“信、愿、行”。“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。”就是这个果,佛发愿成就因、名号是缘、往生是果,是因缘果体上的缘即是念佛,念佛正是十八愿的缘体,所以念佛是绝对的,是阿弥陀佛缘体。


“愿”来讲,以“愿”发起的是十九愿:“设我得佛,十方众生,发菩提心,修诸功德,至心发愿,欲生我国。临寿终时,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,不取正觉。”

  

“设我得佛,十方众生”就是闻到我的名号,“修诸功德,至心发愿”,修诸功德即是功德名号,所念的南无阿弥陀佛即是功德,所以念佛即是愿,发心,念佛,至心,发愿,欲生都是功德,尽是一念中完成,你当下一念佛即是愿,这个念南无阿弥陀佛“即是发菩提心,修诸功德,至心发愿,欲生我国”,你念佛即是愿跟阿弥陀佛愿是一体的。


后面二十愿也是这样说:“设我得佛,十方众生,闻我名号,系念我国,植众德本,至心回向,欲生我国。不果遂者,不取正觉。”


“设我得佛,十方众生,闻我名号,系念我国,植众德本”中的“系念我国,植众德本”就是念阿弥陀佛光明无量,寿命无际,念佛众生,摄取不舍体,植众德本即是念佛,念佛即是植众德本,系念我国即是回向法界心,唯念佛是真实行,直接念阿弥陀佛信愿行具足,而并不是我劝你信愿行。念阿弥陀佛才能称为信愿行。


我们可以把祖师一些的信、愿、行可以介绍一下,叫做劝行,不是至信叫劝信。


劝信有两种(1)厌恶信;(2)欣乐信;,善导大师讲过,世亲大师的《往生论》,蕅益大师也讲过有两种信。智者大师在《净土十疑论》里面讲过厌恶信、欣乐信。


(1)厌恶信:相信自己是恶业凡夫无有出离之缘,我们有无明分别,执着,想证无上道成佛很难,要破无明、破分别、破执着,证道法身大士需要三大阿僧祇劫,证到阿罗汉需要两个阿僧祇劫。


佛陀和祖师大德们在开示到证量功德的时候,会讲到很多的公案,用很多的比喻告诉我们,证到阿罗汉,证到八地菩萨不退转需要三大阿僧祇劫。证到清净庄严的国土,证到利益众生的菩提心,证到功德,证到解脱,需要相当长的时间。证到一切根本智、大愿,力成就、愿成就、智成就都很难,从八地菩萨证到九地菩萨、再证到十地菩萨需要很长的时间。

 

像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令我们安住就修了很长时间,像阿弥陀佛他修圆满西方极乐世界,需要无量劫的兆载修行,我们成就利益众生的大悲心是看发愿大小。如果你发大悲心很广阔,肯定修的时间比较长,如果他大悲心稍微小一点,例如有的佛光明可以照一国土,有的佛光明可以照二国土,有的佛光明可以照三国土,有的佛光明可以照百国土,千国土,万国土,亿国土,百千万亿国土。阿弥陀佛光明照十方佛土,每一尊佛的大悲心都有大小,所以他发的愿所修行的时间长度也有差别。


总而言之自己要获得解脱,获得功德,能够修行成就不退转,还需要到三个阿僧祇劫,相当地球要坏三次。才能够成就一个八地菩萨,也就是佛的解脱境界,解脱也就圆满了。也获得大自在,自性的功德已经圆满,他的大悲心没有成就,他要圆满大悲心,要亲近诸佛发无上正等菩提心。 


诸佛劝请八地菩萨发愿的时候,看他是什么因缘。有自己个人发愿,或者像阿弥陀佛一样发愿,那就是要无量劫的兆载修行。  我们要证到阿罗汉、菩萨、等觉、妙觉这些果位,我们现在时代是没有办法去证道的。我们现前就得四禅八定,都没有办法证到。乃至于现前断一点粗惑烦恼都断不掉。


什么是粗惑烦恼呢?粗惑(思惑)烦恼有八十一品,粗惑(思惑)烦恼就是外在的东西,诱惑你的肉体的时候起贪嗔痴慢疑的心叫顿根烦恼。把(1)贪、(2)嗔、(3)痴、(4)慢、(5)疑;五种烦恼再细分开来,可以细分出八十一品。


粗惑就是外在的力量在诱惑你的时候,你不受诱惑,外面的东西诱惑不了你,看到花很美,你一点都不受诱惑,那只要外面的世界诱惑不了你,你就可到兜率天了见弥勒佛了,兜率天外院非常庄严,音乐美妙、美女天人都太非常漂亮。特别是六欲天,夜摩天,就在我们上面很近,你福报大可以生到那里,没有功夫一看到优美妙音色彩的境界,你立刻就会被诱惑住,我们一点粗惑(思惑)烦恼都没有断,就很难解脱。

 

断见惑烦恼,见惑烦恼就是知见烦恼,自己建立一个知见至死不变,比例来讲,认为这个是方的就是方的,人家说是圆的,他就否认,他就认为是方的,这个就是见烦恼。


见惑烦恼:(1)身见、(2)边见、(3)邪见、(4)见取见、(5)戒禁取见;这五种见惑烦恼细分有八十八品 。


见烦恼更难断,因为见烦恼是菩萨烦恼。粗惑烦恼是阿罗汉的烦恼,阿罗汉他有贪解脱烦恼,而菩萨有知见烦恼。他在泥坑里面都可以获得自在,但是他有慈悲心的执着,你把他手砍下来,他可以自在的,他非常厉害,但放不下慈悲众生,菩萨知见重注重慈悲,而阿罗汉贪念自我清净注重解脱,他不跟众生打成一片。菩萨可以在苦难众生中行慈悲喜舍。

  

惯习性来讲 出家人有见烦恼,在家人有贪烦恼。这家人就是贪触感官享受,感官上稍微刺激一下,外面或者步行街走一圈魂都没有了,被外面淋漓尽致的商品给骗了,听见别人赞叹说好话,马上就被迷惑了,鼻子闻一点香味这饭很香,就被骗走了,嘴巴吃一点好吃的东西,就觉得很好吃就忘记了自己,身体穿一件好衣服,就觉得衣服很柔软。


在家俗人就是注重这些东西,色声香味触法和眼耳鼻舌身意一碰马上就被迷惑住了,所以很多想修行的居士躲在寺院里任劳任怨,因为这里比较安全,一到外面去你的心一文不值。所以你有没有修行,你到外面走一走就知道了,修行不是讲出来的,也不是有钱,长着再漂亮,考一考狐狸尾巴就出来了。


出家人应该住在寺庙,不随便看,威仪的样子,让别人感觉出家人很骄傲,看都不看别人。比丘是这样的,为什么不看你呢?因为你那点小聪明诱惑不了出家人。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,出家人常半闭眼睛看都不看,因为受了比丘戒,就知道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是虚假的,戒律上也要保持距离,摄护清净心,虽然说不能完全断掉,最起码比在家人要强百千倍,但是出家人有知见烦恼。出家人天天眼见耳闻,心常常受佛法薰习,出家之后内心很自在,对名利色都无所谓,尽可都抛弃,这样也会感觉自己心体一下子高大无畏。

       

出家人觉得自己也不重视名利色,在这个世界什么都不贪了,把这个都放下,自然就觉得很自在了,我慢心也慢慢生起,他就感觉自己很有修行,这个之间就慢慢增长贡高我慢,慢慢的就会狂傲,所以出家人有见烦恼,在家人有贪烦恼。出家人出家之后虽有知见上的烦恼,当是善心所,是不会堕地狱、恶鬼、畜生,但是俗人贪嗔痴相当重,相续不断的话,你有可能会到地狱道、恶鬼道、畜生道。出家人有见烦恼,因善心知见但是可能会到天上去,或者做相似解脱,也可能在清净的地方安住在功德中。但是在家人大部分都会去地狱,贪心果报是地狱,出家人自在心有大力成就,自然有知见烦恼,他可以有大力有力量,不求西方,就可能做天上的神,可以做威武的将军和国王,但是贪心就是感官依赖性,对外面诱惑转不了心就会变成小鬼一类,或者投生一般的平民百姓,或者堕落。俗家人堕落机会比较多。


思烦恼、见烦恼,我们再观察一下,发现自己真的一点也断不了。出家人断见惑烦恼也很难,在家人断贪嗔痴的思烦恼很难,真的很难,一点都断不了。在互联网年代,你看不见我我看不见你,你在北京,我在天津,或者我在中国,你在非洲,我在中国拿着手机,发个信息说你很坏,在非洲那个人说你才坏呢,两个人在手机里吵架,一个在非洲,一个在中国,两个人吵架,在手机里吵架,这是多无聊的一件事情,根本互相没有见面,但是隔着百千万里在吵架烦恼,晚上还睡不着觉失眠,就是见思烦恼和粗烦恼,一个执着知见,一个执着贪嗔痴,两个人在吵架觉得好玩吗?两个人隔着百千万里还会吵架,这点烦恼都断不了,还要在见面能断吗?更难断,若修行人这点都悟不到,何况一个不真实的东西。

   

我们稍微了解一点般若智慧,空和有就是相邻的关系,有就是生死,空就是涅槃。空和有在隔壁他们两个是不相关联的。但是他们两个相居一起百万亿劫确不认识,他们两个说远也远,说近也近,生灭无生,在生死里就是六道轮回,在空里就是涅槃。涅槃和生死两个是相邻亦是相隔的,就像黑暗和光明是相邻亦是相隔的。在光明里面就是解脱,在黑暗里面就是生死。黑暗和光明中间有多远?他们不远,但也不近,不远就在当下。说近了两个生死不相来往,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面。黑暗和光明见过面吗?他们没有见过面,永远见不着面的,这个是很奇怪的,一般我们学佛的人要从这里面透过去,如果你不透过去的话,跟凡夫一样,这么一点小小的事情都解决不了,你怎么去修行?


法界和真心并没有问题,有问题是我们无知,我们要了解,千万不要说这个法界有问题,不要说你境界有问题,不要说你的真心有问题,是你的妄想无明分别这些有问题。


《地藏经》里面讲“起心动念无非是罪。”是我们的动念有罪,我骂你你来骂我,如果我觉悟了,你来骂我,对我来说是空性的,因为你骂我的声音并没有错,但是我骂你,我一定是错的,因为你骂我的声音属于相,属于一个法相是没有众生的,但是我骂你就是动无明,对方有没有无明你只是猜想,实际只是一个声音而已,声音没有无明,声音没有问题,它属于法界,法界空性,它跟涅槃是一体的,有和空是一体的,如果你悟了就是空,你不悟就是有。


你悟道的时候,你骂我的声音就是空,如果你没有悟道的时候,那个空就是有,所以你骂我,我就烦恼,我把他当做有了,悟道的人把有当做空看待,所以你骂我没有问题,但是我骂你一定错,要悟到这个道理。


是你的无明分别执着,你要找自己,千万不要向外找,丝毫也不要找,就一点点微尘也不要向外找,因为向外找全错,问自己所有的问题,都要问自己,不要问别人,起心动念都是罪,深信自己是无明即是大夜暗,恶业凡夫,无明分别执着心是虚妄的,是不真实的,但是你把你执着那一念,认为他是外在的有,这一念叫做凡夫,这就是地狱,这就是一阐提,这就是不可得,这就是没有善根,就是你执着他的时候就是无善根,就是舍去善根。你迷了,但是不代表他不是空的,不是实相。是故你堕落阿鼻地狱,即使一阐提那个相还是空,佛性遍一切处无处不在就是这个道理,一阐提皆具佛性,皆可成佛。


一阐提也可以做佛,一念悟的时候,一阐提那个境界可以瞬间转为大空性,因为他本来实相,他本来即是空,因为空跟有是不二的。大阿鼻地狱,因为执着有,当体即空,阿鼻地狱、恶鬼道、畜生道、人天、阿修罗任何一道,只要一念觉就可以立即进入涅槃。


一念迷就进入生死,这个迷的体是什么?是没有善根的,为什么没有善根?因为不可得,只要你执着就是一阐提,说自己是无明即大业暗,就是现前执着于无明,无明就是大夜暗凡夫。要深信我就是凡夫叫无明,这个就是第一种信(厌恶信)。


深信阿弥陀佛光明无量、寿命无量、大悲无量,西方极乐世界尽在光明之中,就在我们现在的当下,深信不疑当下光明。欣乐行就是我们欣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,这心亦是菩提心,虽然我的念是无明,但是我向往佛的境界,向往佛的功德,向往佛的解脱,向往极乐世界。


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大门。想成就大涅槃之妙道,想从生死里面进入到解脱,生死即空是佛性的大门,阿弥陀佛名号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大门,怎样才能把这扇大门打开,你一念阿弥陀佛,生死大门以闭,涅槃的大门就开了,你就进入到佛的境界。这一念阿弥陀佛是为大信,不可思议的信。主要的是深信阿弥陀佛的真实,一般人不会这样说,一般人就相信西方极乐世界是在遥远的西面,就是在西方太阳下山遥远的地方,遥不可及,求不可得。


一般人把西方极乐世界建立在看不见,摸不着,把握不住的一个东西,所以我们每天苦苦的哀求,也看不到一点西方极乐世界的真影,一辈子就是苦苦的哀求阿弥陀佛,天天哭,天天叫,阿弥陀佛也不来接引。却不知道你念阿弥陀佛,这个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是大门。关断生死就是念阿弥陀佛,这一瞬间生死就关掉,涅槃大门就打开。我们不相信阿弥陀佛这一念的体,每天在渴望。

  

“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”就是断除我们的后念,为什么呢? “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”是佛的誓言,你不要管你往不往生,也不要仰望西方,只要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,不要向远眺望,每天仰望就变成对立了,我们的祖师们劝我们念阿弥陀佛叫劝信,这种劝信和至信是两回事,所有的劝信都是祖师们方便,至信在净土经典,如《观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和《无量寿经》里面,在大乘经典里面都是给你绝对的至信,当下绝对的信心,没有一个所谓劝信的概念,劝信是后来人不信的一种方便,只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劝,来让我们至心信乐南无阿弥陀佛。

 

如果你不了解阿弥陀佛,人家劝信你的话,就容易变成对立,一般人思维在遥远的地方,都是我信西方阿弥陀佛,发愿要到西方极乐世界,然后不停地念阿弥陀佛,信、愿、行都脱离之误,为什么呢?因为你对立出来的念阿弥陀佛,你念佛时,对阿弥陀佛并没有信,你对念阿弥陀佛对你的信心,是一种劝信,你在仰望的状态下念阿弥陀佛,认为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在遥远的地方,不停地念阿弥陀佛,你会想,为什么阿弥陀佛还不来接引我?这是一种疑心未断,对你阿弥陀佛不是句句圆满,而是故有缺陷,有疑心,疑心念佛落于边地疑城不能见佛,你有疑心你自己不知道。

 

自古以来都按照一种劝信的角度来念阿弥陀佛,发愿也是如此,念阿弥陀佛为什么要发愿,因为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,当你并没有感受到阿弥陀佛名号就是佛陀的愿力,知道吗,你把愿力变成一个粗相的劝愿,你在劝愿里面念阿弥陀佛。

 

行也是如此,什么叫行?你念阿弥陀佛的这个念念是圆满的,而不是数字,也不是文字,也不是对立,是念念圆满,这种念念行是彻底的没有怀疑心,没有对立,没有分别,没有跟佛陀的对立心,认为西方极乐世界在遥远的地方,所以你在步行走,什么时候才能走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呢,这就让你有怀疑心升起来了,这个行里面是有怀疑心的,念佛的时候怀疑阿弥陀佛是否来接引自己,不相信阿弥陀佛,就会怀疑阿弥陀佛到底是否会来接引,没有办法感受到自己的信的真实,行为的真实,不停地念阿弥陀佛,心灵还在想佛号有没有用,不停地念佛的时候,还在想念阿弥陀佛什么时候才能到西方极乐世界,不停地怀疑,不确定念佛到底有没有用,都是怀疑的心,念阿弥陀佛,都不是真实的心,都是怀疑心。从体上来讲是怀疑的,从相上来讲是对立分别执着的。因为对立分别执着而不是佛因,怀疑就不是佛因,不是佛因怎么会有佛果,当然就不是佛果了。 我们对“信、愿、行”要有这样的观察。南无阿弥陀佛。
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 表情: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645人围观)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